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阀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球阀阀体。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具有保温功能的阀门,通常采用在夹套的形式,在阀体夹套内通入蒸汽的方式来减少介质温度的散失,这种带有保温夹套的阀门,具有保温效果。
这种球阀的夹套,采用进汽口输入蒸汽、排汽口排出汽的方式进行保温,这样的蒸汽循环方式,很容易出现高温蒸汽被排出、低温蒸汽还留在夹套内,造成夹套内蒸汽循环不均情况,影响阀门的保温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球阀阀体,能够使夹套内的蒸汽循环均匀,保证保温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球阀阀体,包括阀主体、保温夹套、介质通道、上阀杆通道、下阀杆通道以及位于阀主体两侧的左法兰与右法兰,所述介质通道贯穿于阀主体内部,上阀杆通道位于介质通道上端,下阀杆通道位于介质通道下端,所述左法兰与右法兰分别设于介质通道两侧,所述保温夹套包括内夹套,所述内夹套包括包裹于介质通道外部的第一保温管,所述第一保温管呈螺旋状结构;
第一保温管上连通有第一进汽管与第一出汽管,所述第一进汽管与第一出汽管依次位于左法兰处与右法兰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保温管设计成螺旋状的方式,包裹、缠绕在介质通道的外部,使蒸汽通过第一进汽管进入、并从第一出汽管排出,使蒸汽在第一保温管中有序地通过,尽可能避免了出现第一保温管局部温度不足的情况,通入高温蒸汽、排出低温蒸汽或水汽,使蒸汽循环均匀,充分的利用蒸汽的温度,保证阀门的保温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对蒸汽的有效利用。
进一步的,所述保温夹套包括外夹套,外夹套覆盖于内夹套的外层;
且外夹套与内夹套之间设有真空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外夹套与内夹套的双层保温方式,使中间出现一真空腔,利用真空隔绝内夹套上的温度与外界的交流与传递,进一步提高阀体的保温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外夹套的外壁铺设有玻璃棉材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玻璃棉热传导率低、保温绝热性能好的特点,阻碍了通过阀体、保温夹套材质传递过来的温度,降低与外界的热传递效率,进一步提高保温夹套的保温效果,同时,提高保温夹套使用的安全性,避免烫伤工作人员。
进一步的,所述内夹套包括包裹于介质通道外部的第二保温管,所述第二保温管呈螺旋状结构;
第二保温管上连通有第二进汽管与第二出汽管,所述第二进汽管与第一出汽管依次位于右法兰处与左法兰处;
且所述第一保温管与第二保温管同轴设置并相互缠绕。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保温管与第一保温管的蒸汽流向相反,形成对流的方式,可以保证阀体两端的介质通道可以得到均匀的热量,避免因蒸汽单向流通造成的蒸汽排出端,蒸汽温度不够,达不到保温效果的现象发生。
进一步的,所述介质通道的外壁设有呈螺旋状的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与第一保温管、第二保温管分别一一对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凹陷部的设计,可以提高蒸汽通入内夹套的量,同时提高蒸汽与介质通道的接触面积,提高热传递的效率,使介质通道内的介质可以得到足够的热量保持温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保温管与第二保温管的底部设有排污管;
且排污管设有密封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排污口,可以在检修、维护的时候,排出残留在内夹套中的水汽,使内夹套可以通过更多量的蒸汽,提高保温夹套的保温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计螺旋状的第一保温管与第二保温管,导流通入的蒸汽,保证内夹套中的蒸汽循环均匀,保证保温夹套的保温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中:1、阀主体;2、保温夹套;3、介质通道;31、凹陷部;4、上阀杆通道;5、下阀杆通道;6、左法兰;7、右法兰;81、外夹套;82、内夹套;821、第一保温管;822、第二保温管;823、排污管;825、密封结构;83、玻璃棉材料;84、真空腔;91、第一进汽管;92、第一出汽管;93、第二进汽管;94、第二出汽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球阀阀体,如图1所示,由阀主体1、保温夹套2、介质通道3、上阀杆通道4、下阀杆通道5以及位于阀主体1两侧的左法兰6与右法兰7组成,介质通道3贯穿于阀主体1内部,上阀杆通道4位于介质通道3上端,下阀杆通道5位于介质通道3下端,左法兰6与右法兰7分别设于介质通道3两侧。
如图1所示,保温夹套2包括外夹套81与内夹套82两部分,其中:
内夹套82分为第一保温管821与第二保温管822,第一保温管821与第二保温管822均为螺旋形的管状结构,并焊接在介质通道3的外部,第一保温管821与第二保温管822同轴设置,且第一保温管821的螺旋部与第二保温管822的螺旋部交替缠绕在介质通道3上;
此外,第一保温管821上连通的第一进汽管91与第一出汽管92,分别位于左法兰6处与右法兰7处,第二保温管822上的第二进汽管93与第二出汽管94的位置与第一进汽管91与第一出汽管92的位置相反。
从图1中可以看出,外夹套81设置在内夹套82的外层,并且在外夹套81与内夹套82之间设一真空腔84用来隔热,同时在外夹套81的外壁铺一层玻璃棉材料83。
从图1中可以看出,介质通道3的外壁设有呈螺旋状的凹陷部31,凹陷部31的截面呈圆弧状,与第一保温管821、第二保温管822分别一一对应。
从图1中可以看出,第一保温管821与第二保温管822的底部设有共用排污管823,排污管823由一主管和若干副管组成,各副管一一对应连通第一保温管821或第二保温管822的底部,这样可以避免水汽残留在各段螺旋管处;
第一排污管823与第二排污管均设有密封结构825,可以采用旋塞的方式密封或是小型截止阀的方式密封,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在使用过程中,从第一进汽管91、第二进汽管93中分别通入蒸汽,使蒸汽绕第一保温管821、第二保温管822做对向流动,最终从第一出汽管92、第二出汽管94排出。在检修、维护时,通过打开密封结构825,可以排出残留在第一进汽管91或第二进汽管93中的水汽。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